大便是否正常是判断胃肠功能乃至全身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。正常人排便应该是有规律的,每天1~2次,或者2~3天一次,大便成形,为黄色或者褐色,排便通畅,如果排便习惯出现了改变,常常预示胃肠道或者身体出现了问题。那么如何判断排便习惯是否改变呢?引起排便习惯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呢?
排便习惯改变是指在原来大便习惯的基础上,大便次数、排便时间及大便的形状等发生了改变。由于每个人的排便习惯不同,大便习惯改变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改变:
1、排便感觉改变
包括排便感觉亢进和排便感觉消失,排便感觉亢进主要表现为里急后重感;就是有急迫的便意,有大便至肛门的感觉,但是又排不出大便,常伴有肛门下坠感。排便感觉失去就是缺乏便意,主要的表现就是便秘。
2、粪便性状改变
粪便性状改变是指大便的外观、颜色、气味发生了异常。
正常的粪便应该是条状软便,类似香蕉样的外观,如果粪便过稀不成形或者过于干燥都属于异常。
粪便的颜色应该是黄色或者褐色,如果变成绿色、红色、黑色都说明异常。
正常的粪便气味通常为氨臭味,如果出现腥臭、恶臭、腐臭等说明大便出现异常。
3、排便频度改变
每日排便次数,正常成年人一般每日为1~2次,少数人隔日1次。如果每天排便超过3次,可能是腹泻,每周排便少于3次,可能就是便秘。
生理性原因
是指有明确诱因的排便习惯改变,一般都是短暂性的,很快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排便习惯。常见的原因包括生活环境改变、饮食方式改变、药物的原因、心理原因等等。
疾病的原因
1、肠道感染:常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、细菌性痢疾等。大多是急性发病,主要症状有发热、腹痛、腹泻。
2、肠道肿瘤:排便习惯改变往往是中晚期大肠ai的信号,其特点是排便次数增多、腹泻、便秘,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。
3、炎性肠病: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。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腹痛、腹泻、粘液血便,甚至出现各种全身并发症如视物模糊、关节疼痛、皮疹等。
4、肛周疾病:主要包括痔疮、肛周脓肿、肛周湿疹、肛裂、肛瘘、肛周尖锐湿疣、肛乳头肥大瘤等,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便血、肛门肿物、疼痛、排便困难等。
5、功能性肠病: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,主要表现为腹痛、腹胀、腹泻和便秘。
排便习惯改变往往提示消化道疾病,如胃肠道溃疡、肿瘤、炎症等,且疾病已经发展到需要干预的程度,需引起重视,及时就医。有些患者当大便习惯发生改变之后,虽然隐隐感觉到不对,但觉得只是小事儿,而不重视,最终导致病情延误治疗。
及时就医:如果平时排便很规律,排便感觉、排便频度以及粪便性状出现了改变,而且持续加重,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;及时去医院就诊,必要时做肠镜等检查,以排除肛周疾病特别是肠道肿瘤。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缓解。
调整饮食生活方式: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胃肠疾病关系密切,首先要避免进食不耐受的食物,比如酒精、咖啡、茶、谷类、奶制品、辛辣食物、油腻等;
要增加膳食纤维,多吃蔬菜水果。同时要多运动,做到生活规律,保持健康的生物钟。